
- 此活动已过期。
《博物湿地》系列之“端午·诗经博物日”
6月 2 @ 下午3:00 - 下午6:30

循着藏在《诗经》中的线索,去寻找古人眼中的动植物奥秘。
✨ 活动亮点|诗经,不只是古文,它是一部跨学科的“自然笔记”
《诗经》是我国最早、最伟大的诗歌总集,描写了世间万物,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。 据粗略统计,全书3 05篇诗中,有 14 1 篇492次提到动物,144 篇505次提到植物, 89篇235次提到各种自然现象
我们以为它只是“语文”,其实它更像是一本古人的“生态日记”“植物图鉴”和“生活科普手册”。
🧪 项目任务与挑战
📖 循着《诗经》的线索,在湿地中识植物
带着问题寻找真实世界中的植物“角色”,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中的蒹葭是否就是芦苇?
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 里描述的是哪种植物呢?
🔭 寻找“雎鸠”真身
《关雎》中的“雎鸠”是谁?拿起望远镜,观察湿地鸟类特征,从羽色、行为、叫声等方面猜测“雎鸠”身份,并亲自验证。
🖊️ 自然观察日志
每位小博物学家将制作一份专属湿地观察笔记,记录本次研学中的植物图鉴、鸟类行为、生态发现。
🔬 湿地生态 · 结构与功能
芦苇和香蒲如何净水、固堤?艾草为什么能驱虫?
从植物结构看它们的生存策略——这是科学观察的起点
🎁 孩子的收获
🌿 将不止是“认识动植物”,他们将亲身体验一种古今对话的方式:
用现在的眼镜,读懂古人的自然观察;
用科学的手法,验证诗意里的真实世界。
具体活动安排:
📅🕒:6月2日(周一)15:00 – 16:30
地点:大沽河湿地(距离市区约40公里)